早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管理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在早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高效管理成为关键。本文将通过约谈会的形式,揭秘早稻生产的高效管理秘诀。
一、科学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在早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水分管理至关重要。孕穗期保持浅水层(3~5厘米),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湿润,避免断水。遇强降雨及时排水防涝,防止根系缺氧。
穗肥施用:根据苗情适时补施穗肥,以钾肥为主(亩施氯化钾3~5公斤),增强抗倒伏能力;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结实率。
二、病虫害防控
防治对象: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
防治方法:
- 二化螟:利用性诱剂、杀虫灯诱杀成虫,在幼虫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低毒药剂防治。
- 稻飞虱:根据情况用噻嗪酮(若虫)或吡蚜酮等药剂喷雾。
- 纹枯病:加强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用井冈霉素或噻呋酰胺喷施。
- 稻瘟病: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三环唑或稻瘟灵预防。
三、防灾减灾措施
防高温热害:若遇持续35℃以上高温,田间可灌深水降温,并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
防强降雨:清理沟渠确保排水通畅,雨后及时补施肥料恢复植株长势。
四、无人机技术助力早稻生产
智能飞防队:组建智能飞防队,配备智能植保无人机,提高飞防作业效率。
无人机施肥:利用无人机进行施肥,每亩约3分钟完成,效率提升20倍以上。
无人机巡田:利用3M多光谱无人机进行巡田,识别作物长势情况,实施变量施肥。
五、集中育秧技术
智能化集中育秧:采用高速育秧生产线,实现育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育秧时间提前:相较于传统育秧,育秧时间提前5~7天。
人工成本减少:人工成本减少50%,壮秧率提高20%。
六、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农机化设备:通过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大力推行农业机械的使用。
提高农事服务效率:通过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提高农事服务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流转双方的合作共赢,推动生产经营走向适度规模化、机械化。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早稻生产的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早稻生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