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农村地区,早稻生产一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早稻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劳动力不足等。本文将揭秘筠门岭镇、江永县团结村和喀什镇其巴尔吐别克村在早稻生产方面的整改措施,旨在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筠门岭镇:春耕“三字诀”力保万亩粮仓
早部署:挂图作战抢农时
筠门岭镇通过成立粮食生产专班,将种植任务细化到19个村,召开户长会、培训会35场,悬挂标语120条,以“村田对应”模式压实责任,提前30天完成万亩秧田翻耕。
畅命脉:万米水渠清淤战
组建22支清渠突击队,发动村民500余人次,历时15天疏通支渠11公里,清理淤泥杂草60余吨,实现全镇灌区水系“毛细血管”全畅通。
巧攻坚:农机共享破三难
针对用工贵、效率低等痛点,组建农机攻坚队,调配插秧机、旋耕机等10台套设备,推出“机械服务套餐”:工厂化育秧成本降低30%,机械化插秧效率提升5倍,已签2500亩订单,带动全镇机械化育秧率突破65%,同比增20%。
江永县团结村:稻海升级记,基建破局激活发展动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
团结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塑生产版图,新修的4公里河道如银带蜿蜒,20公里沟渠织就灌溉网络,10公里机耕道串联起阡陌交通。
基础设施改善
工作队争取到的1300万元项目资金中,200万元以工代赈专项资金保障了项目建设,让百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喀什镇其巴尔吐别克村:农机压实责任,合作增产增收
党建引领合作
喀什镇其巴尔吐别克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求破局之策,借农田统一规划和平整之机,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大户农户”运作模式。
整合资源,实现藏粮于技
党支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一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持续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另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
总结
通过筠门岭镇、江永县团结村和喀什镇其巴尔吐别克村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早稻生产方面,关键在于早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和党建引领。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让丰收不再是难题,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