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宣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年来在港口航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宣城港航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深入解析宣城港口航运工作的革新之道,展现其在新时代下的新篇章。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航道提等、港口扩能
宣城市积极推动航道提等和港口扩能工作,不断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水平。水阳江航道从省级二十线航道提升为国家干线航道,进一步拉近了宣城与江浙沪的距离。同时,水阳江整治项目进入国家部委关注范围,卡脖子航段高淳段已纳入水运江苏三年行动。此外,宣城港埠港二期、月生码头、姚湾码头续建工程按期推进,预计建成后,宣城港将新增货物年吞吐能力1200万吨。
二、水路运输一体化:国家级试点突破、绿色运输走在前列
宣城积极推动水路运输一体化,成为国家级试点城市。安徽鸿源航运公司建设的“水陆港”三位一体综合运输系统项目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试点,探索水运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新路径。同时,宣城还成为全国首个市域内河水路运输低碳发展评估报告成果发布地,为绿色水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海事服务一体化:便捷高效、金融助企
宣城海事服务持续优化,为船员和船舶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建成船员远程考试考场,内河基本安全考试通过率达到100%,推广零接触船员证书换发服务。同时,设立郎溪船检工作站,开展船舶现场检验,实现就地领取证书。此外,通过政银企合作,助力水运企业发展,为水运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四、信息建设一体化:航道数字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宣城市航道数字化取得初步成果,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航道管理效率,实现航道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推动港口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运营管理水平。
五、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积势蓄能,推动产业创新
宣城市积极推动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积势蓄能,推动产业创新。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动态掌握辖区新能源船舶建造计划,提供容缺办理告知承诺”服务,支持相关航运公司进入市场。同时,支持辖区航运企业参与新能源船舶关键技术研发和充换电布局。
六、内河中小散货码头“零碳”探索:减碳降碳
宣城市内河中小散货码头积极探索“零碳”发展路径,以电代油,新能源清洁能源多维替代。广利川码头建设岸电9个,确保一泊位一岸电”,船舶靠泊后可直接接入岸电,关闭辅机,极大降低靠港船舶碳排放。此外,推动绿色电力供给,建设光伏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
七、芜宣机场2025年夏航季航线推介暨项目签约会:加速构建航空货运枢纽
芜宣机场举办2025年夏航季航线推介暨项目签约会,发布新航季航线网络,共谋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聚焦客货并举,国际货运实现新突破。同时,推动客运网络加密,货运枢纽扩容。
结语
宣城港航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水路运输一体化、海事服务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内河中小散货码头“零碳”探索以及芜宣机场2025年夏航季航线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等措施,加速构建航空货运枢纽。展望未来,宣城港航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