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干达的建设现场,中国工人正以其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开启着异国职场的新篇章。以下是中国工人在乌干达建设现场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一、技术交流与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中国工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乌干达当地工人。例如,纳迦通过培训成为乌干达首批获得国际认证的焊工,这不仅提升了他的个人技能,也为乌干达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活力。
校企合作:中国海油与乌干达本地高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培养各类油气技能人才。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使得乌干达的石油人才得到有效培养,并进入油气行业人才数据库。
二、就业机会与经济贡献
创造就业岗位:翠鸟油田项目为当地带来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为乌干达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参与项目建设,中国工人不仅提升了乌干达的油气产业,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乌干达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
人文交流:中国工人在乌干达的工作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技能传承:如蕾切尔通过中国海油的培训项目学会了缝纫技能,并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裁缝店老板。她不仅改善了自身和家庭的生活,还通过传授技能帮助更多当地女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
跨崖公路建设:中国海油投资建成了长约10公里的跨崖公路,结束了附近村庄不通公路的历史,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
改善民生:这条“民生弧线”不仅促进了人、财、物与外界的流通,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就医、就业、上学条件。
五、总结
中国工人在乌干达的建设现场,通过技术交流、创造就业、文化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为乌干达的减贫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开启了异国职场的新篇章,也为中乌两国的友好合作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