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早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部门不断探索早稻增产的新策略,通过关键生产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早稻增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早稻增产面临的挑战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早稻生长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 土壤退化:长期过量施肥和不当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早稻生长。
- 病虫害:早稻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产量。
- 种植技术落后:部分地区的早稻种植技术仍较为落后,导致产量提升缓慢。
二、关键生产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策略
品种改良:通过选育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早稻新品种,提高早稻产量。
- 案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选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为早稻品种改良提供了新方向。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案例:我国自主研发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能对20余种重大病虫害开展多尺度动态监测预警。
精准施肥技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
- 案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祝贵兵研究员团队提出利用铁单原子催化剂(Fe-SAC)将NO3–N选择性地转化为NH4-N,为水稻生长提供可持续的NH4-N供应,减少氮肥施用。
智能化种植技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高早稻种植效率。
- 案例: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团队开发的地块画像技术,为黑土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环境智能型育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安装温度感应器,培育出环境智能型高产稳产作物。
- 案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一种环境智能型育种新策略,培育出番茄和水稻新种质,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大幅增产。
三、总结
通过关键生产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策略,我国早稻增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早稻增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