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轮胎,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不可或缺的部件,其制造过程凝聚了无数工人的辛勤汗水。本文将回顾一位轮胎制造工人的职业生涯,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岁月流转中轮胎工人的滚烫足迹。
一、初入轮胎制造行业
这位轮胎制造工人,名叫许海清。1994年,他离开家乡肥东县,来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安徽佳通轮胎密炼车间成为一名工人。当时,密炼车间是轮胎制造的第一道工序,主要负责将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橡胶填充剂、橡胶助剂等化工原料进行混合,制成轮胎所需的胶料。
二、密炼车间的艰苦岁月
密炼车间的工作环境艰苦,又脏又累。许海清回忆道:“以前全靠手工操作,一个班工作8小时,搬运的标胶有四五吨重,现在都使用叉车、机械手,劳动强度降低了。”尽管如此,许海清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勤奋好学,肯钻研。
三、技术革新与品质提升
在许海清的职业生涯中,他见证了轮胎制造技术的革新。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后来的机械化生产,再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轮胎制造工艺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许海清表示:“漏加料、多加料、焦烧、两个品种混淆、排胶温度不达标,都会影响轮胎的质量。因此,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
四、匠心精神与传承
在轮胎制造行业,匠心精神至关重要。许海清深知这一点,他不仅在自身工作中精益求精,还积极传授技艺,培养新进厂的学员。
“我带过的学员,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为了轮胎制造行业的佼佼者。”许海清自豪地说。
五、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从1994年到2025年,许海清在轮胎制造行业度过了近30个春秋。岁月流转,他的足迹遍布了密炼车间、成型车间、硫化车间等各个生产环节。尽管年纪渐长,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轮胎制造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始终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许海清说。
结语
轮胎制造工人的滚烫足迹,见证了我国轮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正如许海清所说,岁月流转,初心未改。让我们向所有为轮胎制造事业默默奉献的工人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