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台风暴雨频发,地灾隐患点多、面广、频发、隐蔽性强、危害大。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南平市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筑起了坚固的地灾防范防线。
一、监测预警,科技助力
南平市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技防”智慧能力。通过建设数字化地质灾害防治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地灾隐患点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 自动化监测台站:在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倾角仪、裂缝仪、摄像头、雨量站、GNSS、报警器等设备,实现地灾隐患点各项指标数据的实时监测。
- 遥感影像分析: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全市群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泥石流隐患点进行全面研判。
- 地灾随手拍APP:首创的地灾随手拍APP,便于群众发现和上报地灾隐患点,实现巡查、记录、上报的一体化。
二、群测群防,全民参与
南平市积极推行群测群防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体作用。
- 监测员队伍建设:在各地灾隐患点设立监测员,负责日常巡查、监测和上报。
- 培训教育:定期对监测员和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位群众。
三、巡查排查,不留死角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群测群防人员对在册地灾点、高陡边坡、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全面巡查、排查。
- 雨前排查:在强降雨来临前,对地灾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 雨中巡查:在强降雨过程中,加强对地灾隐患点的巡查,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 雨后复查:在强降雨结束后,对地灾隐患点进行复查,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
四、转移避险,确保安全
南平市在预警信息发布后,迅速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转移避险。
- 预警叫应机制: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位群众。
- 转移安置:提前预置救援力量、物资和装备,确保群众转移安置工作高效有序。
- 安置保障: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五、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南平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 校园演练:在学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师生应急避险能力。
- 社区宣传:在社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 媒体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通过以上措施,南平市在地灾防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4年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中,南平市成功实现了“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为全国地灾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