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该病在夏秋季(5-11月)高发,雨后积水增多时蚊虫孳生加速,疫情传播风险显著提升。我国广东、云南等省份为高发地区,浙江等地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需警惕本地传播风险。
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
典型症状
- 发热: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2-7天;
- 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剧痛;
- 皮疹:发热后2-5天出现充血性皮疹,分布于四肢及躯干;
- 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
- 休克风险: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浆渗漏、休克甚至死亡。
高危人群
- 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
- 前往东南亚、南美等疫区旅行者;
- 居住在蚊虫密度高的城乡结合部居民。
核心防控措施
环境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
- 翻盆倒罐:定期清理家中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等积水,水养植物每3-5天换水并清洗根部;
- 疏通排水:检查屋顶排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区域,避免积水滞留;
- 特殊场所管理:建筑工地、苗圃等需每日清理塑料膜、废弃容器,必要时喷洒灭蚊药剂。
个人防护:防蚊灭蚊双管齐下
- 物理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
- 化学防护: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室内可选用蚊香或电蚊液;
- 高危时段避蚊:避免在伊蚊活跃的清晨和傍晚于树荫下或潮湿处逗留。
社区合作:共同预防登革热
- 鼓励与社区居民合作,共同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和垃圾,以减少蚊子的孳生地;
- 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确保防控知识入户全覆盖;
- 加强对重点场所的防控,如建筑工地、物业小区、市场学校等。
登革热的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
-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
- 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来控制高烧;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
-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结语
登革热的防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高危人群以及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