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攻关,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学府,拥有一批在各个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本文将揭秘北理工教授们科研攻关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一、周立伟: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
周立伟教授是我国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他带领课题组研制了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周立伟教授表示,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强调“我不是‘大师’,你们不要把我写‘高’了。”
周立伟教授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期间,便投身于电子光学研究。面对当时国防事业对夜视技术的需求,他毅然负责筹建夜视技术新专业。尽管困难重重,他仍怀着满腔热情投入新专业的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中。
1962年,周立伟教授被公派前往前苏联留学,进一步研究电子光学。带着攻克夜视成像器件的电子光学理论与设计的任务,他满怀理想和抱负,但并非坦途。身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导师从事的专业也不符合自己的研究。然而,他依然克服困难,完成了学业,为我国电子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周遥:婉拒国外高薪,毅然回国
周遥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组长。她致力于低贵金属含量/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精准设计与快速开发,针对新型纳米/低维催化剂进行精准设计,结合高通量快速制备方法,实现了对催化剂/电极材料本征活性、稳定性及耐腐蚀性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大幅度提高。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周遥教授面临着重要抉择。国外众多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向她抛来橄榄枝,有的甚至承诺加入外国国籍、许诺诱人高薪,邀请她加盟。然而,她怀着坚定的信念,毅然选择回国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回国后,周遥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启科研梦想。她所在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是北理工的人才特区,超100位国家级优秀人才在这里集聚。在这片学术沃土中,周遥教授将高效高稳定催化剂精准设计与快速开发方面积累的全新机制与新策略,与高能激光原子制造、特种氢燃料电池、新型火炸药研究进行深度融合,开展极端条件下绿色供能体系研究。
三、孙林峰:二维材料助力神经形态计算与图像修复
孙林峰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高质量新型二维层状弛豫反铁电材料CuBiP2Se6(CBPS)单晶,并深入研究其独特的反铁电和光电特性。
CBPS基器件能通过电刺激模拟突触可塑性,并且能够实现款光谱响应,在图像修复任务中展现出感存算一体化优势,有望推动神经形态计算与多功能光电子系统的发展。
孙林峰教授的研究成果为神经形态计算和图像修复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北理工教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攻关的艰辛与付出。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创新,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推动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